<menu id="mwsy4"><tt id="mwsy4"></tt></menu>
  • <menu id="mwsy4"></menu>
  • 首頁 > 證券 > 正文

    拆解A 股119家醫械公司財報:新冠“退場”業績分化加劇 國際化成增長新引擎

    2023-05-11 09:54:48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楊坪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坪 深圳報道

    剛剛落幕的 2022 年報季,萬億醫械產業規模保持了穩定高增長,但企業之間的業績分化也愈加明顯。

    申萬119 家醫療器械上市公司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合計3104.83億元,同比上年的2553.96億元上漲 21.57%,實現凈利潤773.02 億元,同比上年的 661.53 億元增長16.85%。其中,35 家企業歸母凈利潤增長超過 20%,43 家企業則下滑超過 20%。

    進入 2023 年以來,隨著防控政策調整,醫械板塊常規業務明顯復蘇,疫情相關業務下滑,2023 年一季度,醫療器械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降42.80%,凈利潤同比下滑70.87%。

    新冠“退場”分化加劇

    回望 2022 年,部分醫械企業受益于疫情相關業務,業績得到飛升。

    年報數據顯示,119 家 A 股醫械企業中,營收超過百億規模的只有 5 家,分別是邁瑞醫療(300760.SZ)、九安醫療(002432.SZ)、達安基因(002030.SZ)、樂普醫療(300003.SZ)和明德生物(002932.SZ),分別為 303.66 億元、263.15 億元、120.46 億元、106.09 億元和105.30 億元。

    其中,憑借試劑盒產品銷量大漲的九安醫療,歸母凈利首次超過“醫療器械一哥”邁瑞醫療,達到160.3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664.19%,也是唯一一家凈利潤規模超過百億的醫械上市公司。

    從業績增速來看,2022 年合計有19 家企業歸母凈利潤增速超過 50%,大部分企業的業績高速增長的原因為疫情相關業務拉動。

    除了前文提到的九安醫療之外,亞輝龍(688575.SH)、華大智造(688114.SH)、安旭生物(688075.SH)、明德生物等9 家企業的歸母凈利潤增速也超過了100%。

    其中,亞輝龍凈利潤10.12億元,同比增長394.46%,公司明確指出主要系公司新冠業務(特別是海外新冠業務)及非新冠自產業務銷售規模增加所致;明德生物凈利潤約42.08億元,同比增加197.79%,其2022年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盒、新冠抗原試劑盒貢獻的營業收入高達84.42億元。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進入 2023 年一季度,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變化,這些企業大多面臨業績“失速”。如華大智造2023 年一季度收入下降49.25%,凈利潤更是虧損1.5億元;九安醫療一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均下滑超過90%,亞輝龍、明德生物凈利潤也分別下滑84.11%和94.57%。

    隨著疫情相關業務需求減退,帶量采購的逐步鋪開,醫療器械企業的成熟業務面臨增長瓶頸,醫療器械板塊內部分化加劇。

    2023 年一季度,僅邁瑞醫療一家企業利潤規模達到十億量級;但同期卻有 16 家企業一季度為虧損狀態。疫情期間的大牛股,有著“手套茅”之稱的英科醫療(300677.SZ)凈利潤首次由盈轉虧,2023 年 1-3 月凈虧損1.53億元。藍帆醫療(002382.SZ)、健帆生物(300529.SZ)等低值耗材類公司業績下滑超過 40%,其中藍帆醫療更是因為產能過剩和集采沖擊等原因虧損約5245萬元。

    而前期并不依賴于疫情相關業務的上市公司,隨著常規業務逐漸恢復,在 2023 年維持了穩健增長。

    分類別來看,有著較高壁壘的設備板塊龍頭增長顯著。如邁瑞醫療2023年一季度歸屬于上市股東的凈利潤約25.71億元,同比增長22.14%;開立醫療(300633.SZ)隨著醫院裝機加快以及醫療新基建政策的推動,歸母凈利潤增速達到171.11%;澳華內鏡(688212.SH)歸母凈利潤 1654.73 萬元,同比上升385.71%。

    邁瑞醫療高管在業績說明會上曾透露,“隨著2月份常規診療活動的逐步復蘇,國內試劑消耗開始呈現逐月環比改善的趨勢”,“預計二季度開始 IVD 產線的表現也將有所反彈,其中化學發光業務仍將實現高速增長”。 

    高值耗材類公司一季度業績也實現較高增長,如國產電生理企業惠泰醫療(688617.SH)第一季度歸母凈利潤1.03億元,同比上升53.71%,內鏡診療企業南微醫學(688029.SH)實現歸母凈利潤1.01 億元,同比增長133.98%;消費類醫械企業如愛博醫療(688050.SH)等在疫情影響緩解后,大部分都實現了恢復性增長,其凈利潤增速超過40%。

    國際化布局成業績引擎

    分市場來看,國際化布局正在成為醫療器械企業快速發展的驅動力。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 wind 數據發現,2022 年披露了海外業務收入的97家醫療企業上市公司,合計實現海外收入1065.94 億元,占這些企業總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37.84%。

    其中安旭生物(688075.SH)、九安醫療、五洲醫療(301234.SZ)、采納股份(301122.SZ)、美好醫療(301363.SZ)等7 家公司,海外業務占比超過營收的九成。以最典型的安旭生物為例,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約61.66億元,而海外業務收入就達到61.13 億元。

    雖然2022 年安旭生物銷往海外的產品主要為新冠抗原自檢試劑,業績存在較大波動,但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市場高值耗材集采步伐不斷加快,國產醫療器械“出?!痹缫殉蔀槌绷?。

    據中國海關總署1月30日數據統計,2022年1~11月我國醫療器械出口總額達4441.79億元,預計全年出口額為4785億元。

    國內醫療器械龍頭企業在全球高端市場的份額也不斷提高。

    以邁瑞醫療為例,該企業醫學影像業務就得益于全新高端超聲R系列和全新中高端超聲I系列迅速上量,在2022年實現了海內外客戶層級的全面提升,其中超聲增長超過20%。體外診斷業務中,邁瑞醫療也在加速滲透海外中大樣本量客戶,國際體外診斷業務增長超過35%。

    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在4月27日致股東信中表示,“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的未來不應局限于國內,全球醫療新基建的深藍市場,正在為提供高性價比解決方案的企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競技舞臺?!?/p>

    此外,據聯影醫療2022年財報顯示,聯影醫療主營業務收入中境外的銷售收入實現超過110.83%的同比增長,收入達到10.7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中境外占比由上年同期的7.15%提升至11.94%,高端醫學影像產品已成功出海。

    近兩年來,國內醫療器械發展得非???,已經儲備了很多新的甚至是高科技的醫療裝備技術。未來醫療器械出海的支撐點可能在一些便攜化、高附加值的快速檢測設備上面,包括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疾病篩查等。當然如何將技術快速轉化為商品,也需要政策的支撐。”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副秘書長楊建龍說道。

    研發投入強度超A股平均水平

    作為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迅速、壁壘頗高的行業,醫療器械上市公司在研發領域的投入也一直居于市場前列。

    wind 數據顯示,2022 年 119 家醫療器械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241.09 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7.76%,較2021 年增長 25%,遙遙領先于 A 股平均水平(2.29%)。

    其中,邁瑞醫療、聯影醫療(688271.SH)、樂普醫療和達安基因2022 年研發規模超過十億,分別達到31.91 億元、14.66 億元、12.84 億元和11.00 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達到10.51%、15.78%、12.10%和9.13%。

    從研發投入強度來看,51 家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超過10%,7 家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收水平超過21%。較典型的如賽諾醫療(688108.SH),2022 年研發支出合計2.07 億元,但當年公司營業收入才1.93億元;天智航-U(688277.SH)2022年收入1.56億元,但當年公司研發支出卻達到1.23 億元。

    早前,天智航董事會秘書黃軍輝在接受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時曾指出,公司持續投入高研發費用,用于后續產品升級換代及新適應證產品的研發,“我們的關節置換機器人有望在近期拿到注冊證,而未來,天智航有望推出全骨科覆蓋的手術機器人,這可能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全球唯一覆蓋全骨科的產品”。

    展望 2023 年,市場對于高端醫療器械設備產業的復蘇較為樂觀。

    整體看,在醫療新基建的行業背景以及政府對于國產器械的大力扶持趨勢下,2023年高端醫療設備行業有望保持高景氣,且在2021-2022年板塊回調較多的情況下,估值具備較強性價比。”西部證券醫藥醫療器械和服務行業首席分析師陸伏崴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