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mwsy4"><tt id="mwsy4"></tt></menu>
  • <menu id="mwsy4"></menu>
  • 韓國產業競爭力面臨“蕭條型順差”,中韓如何適應貿易結構變化?

    2023-08-21 13:38:35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胡慧茵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實習生謝采芩 廣州報道

    韓國一直引以為傲的出口貿易正遭遇危機。

    8月17日,據韓國關稅廳公布的數據,本月前十天韓國進出口額出現了大幅縮水。數據顯示,7月韓國出口額同比減少16.5%,連續第十個月下滑。特別是半導體出口同比暴跌34%,連續12個月呈負增長。

    然而,韓國卻在出口連續10個月下滑的情況下,出現了貿易順差。8月初,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發布7月進出口動向,該月整體貿易收支為16.3億美元順差。有分析指,這是因能源、原材料降價,進口降幅更大,韓國貿易收支連續兩個月保持順差。這種因進口比出口減少更多的順差,被稱為“蕭條型順差”結構。但外界預計,這種“蕭條型順差”并不會給經濟帶來多大助益。

    遼寧大學國際經濟政治學院副教授李家成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韓國的出口形勢嚴峻,蕭條性順差不會給韓國的經濟增長提供多少的貢獻值,反而可能會拖后腿。

    更讓韓國感到擔憂的是,韓中貿易結構也長期朝著“順轉逆”的方向發展。今年1月至5月,韓國對華貿易逆差為118億美元,中國從韓國的第一大順差來源國,搖身變為第一大逆差來源國。近兩個月,雖然韓國對華貿易逆差規模有所縮窄,但保持逆差的態勢依舊不變。

    當前,韓國與中國的貿易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出口不景氣的情況下,中韓合作有怎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對華貿易是韓國出口關鍵

    歷經連續15個月的貿易逆差后,韓國連續2個月實現貿易順差。原本這能讓韓國暫時感到松一口氣,但問題是,該國作為亞洲經濟的風向標之一,其出口數據的持續萎縮還是引發市場強烈的擔憂。

    數據顯示,韓國7月出口額同比下降16.5%,至503.3億美元,為連續第十個月下滑,并創下自2020年5月以來最大降幅,遠高于6月出口額6%的同比降幅。在出口暴跌的情況下,依舊能實現貿易收支順差,主要是因為韓國出現了進口比出口減少更多的情況。據統計,韓國7月進口額為487.1億美元,同比減少25.4%,主要是韓國整體進口額占比達20%的國際原油、天然氣、煤炭價格下跌,原油進口規模同比減少20.8%,導致能源進口額縮減47%。

    當前能源價格仍處于波動的過程,若韓國要持續實現順差,關鍵還得看出口的恢復情況。而出口方面,韓國主力出口品芯片的下跌程度最大,7月出口額同比下滑34%,為連續12個月負增長。有分析稱,全球芯片市場長期低迷導致韓國制造業出口下滑幅度大大超出預期。

    從韓國半導體的最終流向來看,韓國對美國和中國市場依賴度較高,其中,其出口下滑很大程度與韓國對中國出口銳減有關。根據韓國銀行報告,2022年,韓國半導體出口總額的55%銷往中國。李家成向記者表示,“韓國對華出口主力產品就是半導體,中國對半導體的需求下降,造成韓國對華半導體出口的斷崖式下跌?!?/p>

    面臨出口低迷,韓國半導體業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據韓國貿易協會數據,韓國半導體的全球出口比重已經連續四年低于20%,今年前3個月更是跌至13.6%。

    在這種情況下,韓國對華貿易顯得尤為重要。中國是韓國第一大貿易國,也是第一大出口國。韓國對華出口品類遠不止半導體,還有石油產品、石化、鋼鐵、汽車零部件、顯示器等。韓國貿易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韓國貿易總額7398億美元和出口總額3575億美元中涉中國比重分別達20.9%和19.6%。大韓商會會長崔泰源也曾表示,“如果放棄中國這個大市場,我們就沒有恢復能力?!?/p>

    中韓貿易互相依賴

    事實上,近年來中韓貿易結構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動。

    對韓國來說,中韓貿易“甜蜜”期應該是2018年至2021年。彼時,中國一直是韓國前三大貿易順差來源國。過往中韓主要的貿易模式是中間產品貿易,韓國制造零部件后出口到中國,中國工廠再將其組裝成最終產品。但這一情況從去年起開始發生改變。自2022年10月起,韓國對華貿易出現罕見的連續性逆差。雖然目前韓國對華逆差規模有所收窄,但該現象說明中韓貿易結構已經發生改變。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寧遠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前兩國在向著產業內貿易方向發展。從2022年貿易數據看,韓國同中國進出口貿易往來前兩位的商品均是電子產品及零部件、機械設備及零部件。中國既是韓國商品重要的消費市場,也是其生產原材料等的重要進口市場?!?/p>

    據韓國貿易協會數據,2022年,韓國有22.8%的商品均出口至中國市場,21.1%的商品進口來源于中國。近幾年,韓國的核心產業原材料自中國進口明顯上升。韓媒調查顯示,韓國制造業90%以上的新能源電池、半導體、汽車、航空零部件等核心材料從中國進口。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外貿“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對韓國出口同比大增121.7%。

    在材料方面,韓國已經對中國形成依賴。但同時,韓國的優勢產業也遭到了中國同行的有力競爭。在韓國原本主力產業中。中國的競爭力也越來越強,特別是在半導體設備、液晶面板、新能源汽車、太陽能、新能源電池等領域。韓國國際貿易協會國際貿易研究所的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的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為21%,去年上半年上升至32%;其進口額減少了9.9%,但是出口增加了14.5%。韓國半導體設備在中國進口市場的占有率較前年下降了2.2%,為7.9%;出口額相比2021年同期減少了51.9%。

    再如,由于而韓國國內低價電動汽車車型采用的是中國制造的鋰電池,隨著韓國國內加速從燃油車向電動車轉型,從去年5月起,韓國氫氧化鋰進口對華依存度達83.2%。所以去年上半年,韓國從中國進口的氫氧化鋰增長了404%。

    李家成向記者表示,韓國的半導體材料、太陽能對華依賴度很高,中國現在也在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未來可能會沖擊韓國半導體的主導地位。談到現在的中韓經貿關系,他認為,中韓一方面是優勢互補,另一方面在高端高新技術領域,中韓之間可能會有更多的競爭,比如車載電池、太陽能光板等。

    韓對華逆差將成常態

    過去,中韓貿易一直遵循著韓國出口零部件等中間產品、中國再加工成成品銷往世界的分工格局。但從中韓貿易持續出現逆差的情況來看,兩國雙邊貿易結構已然發生轉變。

    韓國經濟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長官秋慶鎬也曾表示,對華貿易收支于2013年實現超過600億美元的順差后,平均每隔兩年縮小150億至200億美元,除了短期經濟因素外,中國加強產業競爭力、消費者偏好國產品牌等因素也產生了不少影響。韓國官方表示,即使鋰等原材料價格以及全球經濟放緩等周期性因素改善,未來對華貿易收支逆差也將呈現常態化。

    王寧遠也稱,中韓貿易結構發生明顯變化,源于中國制造持續升級,中國高科技中間產品及高端消費品出口競爭力提升。

    近年來,中國高端消費品市場發展迅速,韓國對中國消費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僅約5%,而在這些出口消費品中,中高端產品占比增長至接近70%。為保持貿易平衡,韓國貿易協會高度重視擴大高端產品對華出口,建議擴大核心材料和零部件等高科技中間產品對華出口,并認為韓國企業要瞄準中國高端消費品市場去轉變出口商品結構。

    因對中國貿易的依賴日益加深,韓國國內也有部分提出實現貿易“多元化”的聲音。但當前中韓的供應鏈和生產鏈都緊密相連,要想真正實現多元化恐怕并不容易。遼寧大學美國與東亞研究院院長呂超表示,韓國以出口為導向,其出口產業的約三成至四成依靠中國市場,“韓國經濟界有一些貿易‘多元化’的聲音,但國際經貿合作有它本身的規律,不是一個國家想多元化就可以實現多元化的。中國經濟的崛起,讓中韓貿易長期以來形成相對比較固定的供應鏈和生產鏈合作環節。特別是韓國的半導體出口,想服從美國的所謂產業鏈政策與中國疏離,找到替代中國的市場,不是說做到就能做到的?!?/p>

    近期,韓國政府發布“2023年下半年經濟政策方向”,預測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1.4%,較去年12月1.6%的預期調降0.2個百分點。韓國經濟復蘇表現不如預期,而它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接下來還得把關注點放在關鍵出口項目,特別是半導體等品類。

    因此,王寧遠認為,“未來中韓兩國可在半導體領域增進合作,為兩國科技人員及行業領軍企業搭建更多常態化的信息技術交流平臺,就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安全等問題開展更多高層對話及友好磋商?!?/p>